一年級
兒童剛入學不久,對小學生活既有新鮮感,但又不習慣,因而一時難以適應;對學習有好奇感,卻很難做到專心聽講,獨立完成作業;很樂意和同學進行接觸、交談卻不懂禮貌,有些還比較自私;特別信任老師,相信老師的話,尊重老師的行為和評價;很多人生活不能自理,沒有相應的勞動習慣,對其父母的依賴性很強;注意力不集中,情緒變化無常,容易疲倦;行為動搖不定,不善于控制,容易沖動和特別敏感;對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痛苦都很強烈;有當好學生的愿望,只是不熟悉學校的生活,不了解學校常規,常會無意中做錯事。他們渴望參加光榮的少先隊組織。他們好奇、好動、喜歡模仿,并且有直觀、具體、形象等思維特點。
二年級
二年級學生已基本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他們知道學校的規章制度,懂得一些行為常規,而且愿意努力遵守。在上課聽講、完成作業、遵守公共秩序,尊敬師長、簡單的自我服務性勞動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礎,但從總體上說,對常規的認識不深刻,動作不到位,行為不規范。他們習慣過集體生活,喜歡和小伙伴一起活動;開始有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好表現自己,競爭意識和上進心有所發展,能樹立近期的奮斗目標,都想爭取成為好學生,并希望參加少先隊的一切活動。好奇、好動、好模仿,思維的直觀性、具體性、形象性仍然是其共同的特點。
三年級
三年級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由形象思維過渡的時期,能進行一定的抽象思維,但仍以形象思維為主,模仿性強,是非觀念淡;想象能力也由模仿性和再現性向創造性的想象過渡;集體主義感情有所發展,良好的道德品質正在形成,但極不穩固。感情容易激起和爆發,不善于控制,不考慮行為后果,雖已能從事需要一定意志支配的工作,但意志還很薄弱,自覺性、主動性、持久性都較差,遇到困難和挫折,往產生動搖。三年級學生自我意識逐漸發展,逐漸學會道德原則的評價標準,評價能力開始發展起來,往往是提出自己的見解,但不善于全面地評價一個人的行為表現。道德感、正義感開始萌芽,但道德認識水平仍較低,辨別是非的能力也不強,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
四年級
四年級學生正處在由兒童期向少年期轉變的過程中。他們的獨立意識開使增強,已經不滿足于單純地聽老師的話,也不滿足于接受課堂教學。他們愛著課外書,對自然現象、社會現象發生興趣。同學之間在學習上出現了較明顯的差距,興趣愛好也有所分化。他們對集體生活已經比較熟悉和習慣,愿意參加集體活動,也逐步樹立起集體榮譽感,并有了廣泛交友的愿望。他們的活動范圍比以前擴大,接觸社會比以前多。但他們看問題仍然比較幼稚,對復雜的是非常分辨不清,對日常生活的基本準則雖然知道,但往往不能自覺執行,自控能力較差。
五年級
五年級學生開始進入少年期,身心的發展正處在由幼稚趨向自覺,由依賴趨向獨立的半幼稚半成熟交錯的矛盾時期。品德心理上具有以下特點:能認識和掌握一定的道理觀念,對社會現象開始關注,開始有獨立見解,但他們的見解極易受外界影響左右而時常變化。道德感情開始多變而且不輕易外露。開始以一定的道德標準來評價人、事或社會現象,但仍有片面性。對學校的教育內容趨向思考選擇接受。已有的行為習慣日趨穩定,但對新提出的行為要求則容易知行脫節。第二信號系統開始占優勢,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強,對新鮮事物開始思考、追求、探索。學習的興趣更為廣泛。同學間開始進行個人簡單交往,往往偏重于情感而分不清是非。自我意識有所發展,開始注重穿著打扮,自尊心進一步增強,自主性要求日趨強烈,但仍然缺乏自我約束的能力。
六年級
六年級學生在小學里邊處于大哥哥大姐姐的地位,他們一方面對母校和老師充滿感情,另一方面又不滿足于小學生活,向往進入新的更高一級的學習環境。
六年級學生獨立意識和成人感增強,他們不希望老師家長把他們當小孩對待,但他們在獨立處理人際關系和其他實際問題上還很不成熟,需要成人的指導和幫助。
六年級學生接觸社會的面比以前廣,吸取的信息也更多,對社會現象和國內外新聞比較關心,但選擇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還不強,還不善于正確地進行判斷與辨析。六年級學生敬仰英雄和名人,愛抄名人名言,想當英雄,但在日常生活中卻又缺少克服困難的意志和毅力;他們對小學生的日常行為要求比較熟練,但又不會覺得不屑做或不能堅持做;同學間在學習上的差距已較明顯,部分同學有松勁厭學情緒。
中學生的心理特點:
七年級
七年級學生心理異常的主要表現學習自信心、交往能力和情緒控制等方面不足。
一、學習遭受挫折導致畏難情緒
進入初中,課程增加,書變厚了,作業量大。各科都有較高要求。新鮮感很快就會被“課業負擔”代替,顯得眼花繚亂,甚而手忙腳亂。一掃往日無憂無慮的快樂,多了幾份郁悶和焦慮。
在小學階段成績比較優秀的學生,對初中的學習成果期望值較高,如果開頭不能盡快適應,受到挫折就會影響學習的信心。針對不同的孩子,我們可從以下某個方面入手:
1.告訴子女中學階段的學習特點和方法,最重要的是學會聽課和主動預習、及時復習。
2.告訴子女必須全力以赴,勤奮、扎實,隨意、散漫,靠小聰明是絕對不行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3.加強方法輔導,特別是不同學科的學習特點,如語文堅持練筆、數學解題嘗試舉一反三、英語的聽力、閱讀訓練等,訂閱相關書報雜志獲取方法指導是好一個好辦法。
4,不要太看重考試分數,不同試卷的分數沒有可比性,偶爾沒有考好,也不能打擊自信心。要鼓勵并幫助孩子分析錯例原因,既而發現學習或考試中的缺陷。
二、不善處理人際關系導致行為障礙
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如果家境較好而且父母又比較嬌慣,或自認為長得好看,或家長跟老師的關系比較密切,這樣的孩子往往有很強烈的優越感。凡是都以我為中心。但班級是一個集體,唯我獨尊必然要遭受挫折,主要是來自同學的不買賬和老師的批評。如果不能正確對待,可能形成孤芳自賞,遠離集體,甚至會激化矛盾,打架鬧事,可見學會與同學相處十分重要。我們希望家長能堅持教育子女以“寬容、互助、自省、交流”處理好同學關系。,以期培養一種合作意識,樹立一種團隊精神,協助班主任營造一個良好的班級大家庭氛圍。
還是要提倡自我批評、團結互助、得理讓人和誠實守信的良好品德。這會使人受益一生。
與教師相處,大部分學生陽光自然,懂禮貌、善交流,。也有比較內向的,不與老師多話,把自己裹的很緊。這類學生可能有一定的自卑感或受到過老師不當批評指責,我想說,有自卑感的人其實大多數較優秀,只是有某種心理暗示他不要出頭顯露自己。我還想說,教師有時也被情緒左右,批評孩子時,事實不清,道理不透‘處罰過當。當然教師要主動關心有交往障礙的孩子,糾正自己工作失誤,但家長的思想疏導其實更重要。因為您比我們更了解孩子自卑的誘因,比我們更清楚孩子對老師的不滿。我們要肯定孩子的長處,比如他可能板報出的不好,但勞動很認真。增強其自信心。要肯定教師的批評動機是關愛、是期待。促進其大膽與老師交流,這樣就可以消除誤會,緩解孩子的焦慮。因為教師工作繁雜,難免有疏漏或不當。但我們得到絕大部分家長理解和支持。
其實不管是成人還是孩子,人的幸福感很多時候并不來源于財富或功名,而是和諧的人際關系。學會共處,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會為你的子女營造一個沒有暗礁的心靈大海,搏擊知識海洋的風帆也將駛得更輕快。
中小學生的心理特點
時間:2015-04-29 11:40:46 來源:呼倫貝爾市小學 作者:哈森高娃 瀏覽次數: 我來說()
字號:TT
請選擇您瀏覽此新聞時的心情
相關新聞
-
無相關信息
今日熱點推薦2013.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