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國內手游行業迎來爆發式增長的一年,手游超過端游、頁游,在短時間內爆發,而成都也成為國內“手游第三城”。從年初到現在,成都手游研發團隊已有400多個,月流水過千萬的產品游9款,代理金過千萬(含1000萬)的產品有5款。從這些數字來看,成都的手游研發商,日子過得挺滋潤,但事實卻非如此。
近日,小編在拜訪成都CP和他們聊天時發現,他們的日子并不像那些數字光鮮。“版權金和預付金,‘3322’分階段給”、“版權金給了部分就不給了,預付金退回也不是沒有的”、“預付金和分成有關”、“分成也是有講究的”、“自己做運營,也是個坑”、“做營銷,炒高代理金受罪的還是CP”……甚至某研發商透露,一位非成都CP,產品月流水千萬,到手只有100萬。
以上CP的原話節選,其實可以代表成都中小手游研發公司的生存境況。經過1年多的發展,國內手游行業明顯劃分為“研發——發行——渠道——用戶”,這4個部分,就像是4個金字塔,高居塔頂的少數占有行業最優資源。研發商在這4個鏈條中,處于第1階段,成都絕大多數研發商處于這個階段的中下部,要讓產品獲取到好的用戶,除了做到產品質量過硬,還要在跨過中間2道坎時,拿到身處塔頂的“offer”。所以,研發商產品出來,研發商一般都會把中手游、觸控、中青寶、熱酷、飛流、騰訊、樂逗等都了解一遍。這時候,就衍生了另外一個問題:版權金和預付金。
代理商給研發商的代理金,一般包括版權金和預付金。版權金和代理金,代理商都不會一次性付完,而是分階段支付。一般分4個階段:簽合同付30%,上線付30%,上線1個月付20%,上線3個月付剩下的20%。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如果游戲線上運行成績沒達到相關標準,開發商未到手的錢拿不到,情況嚴重甚至預付款都要退回。
所以,有個情況需要考慮:“三分靠產品,七分靠運營”,萬一產品剛上線成績不佳,代理商代到了更好的產品,轉向重推另外一款,已有的游戲推廣力度不夠,月流水怎么上去?而這并不是假想。據游戲茶館記者所知,某產品被代理8個月未上線,錯過上線時機,上線后又推廣力度一般,研發商只能要回游戲,自己運營。結果,大家可想而知。
而在代理金這個問題上,研發商還必須注意2個坑,而這2個坑是許多研發商的“黃連”。第1個坑是要不要預付金?按理說,合同簽了,給預付是天經地義的?赡壳按砩套咔,預付金已和游戲后期分成搭上了關系。據某業內人士透露:100萬純版權金,研發商可能分總流水22%;100萬純預付金,研發商可能分到總流水30%;版權金+預付金,如果50萬版權金+50萬預付金,研發商可能到總流水25%。而另外1個坑,就是現目前,國內市場分成并不是按總流水分成,而是渠道后分成,一般研發商能拿到渠道后的分成是30-50%。而在和成都某CP交流中,他透露了某款月流水1000萬的產品,除去代理商、渠道、推廣等費用,最后到手100萬。
當然,產品代還是不代?決定權在研發商。議價權在自己手中,不行還可以自己做代理,但在成都有能力在國內市場自己走渠道、導用戶做運營的研發公司,又有幾個?現目前,手游流水要高,離不開營銷。而國內端游化推廣方式下的手游營銷,沒有龐大的經費和人脈,能運作嗎?
也基于這種營銷推廣思路,手游行業被炒得越來越火,行業新聞頻頻爆出月流水過千萬、幾千萬、過億以及代理金千萬新聞。甚至目前,業內流出一句話“代理金不過千萬,不好意思發新聞”。但,代理金真的都這么高?其實不然。做行業媒體的和懂行業的,都知道其中不乏千萬代理的產品,卻占比例極少。但這對于許多消息閉塞的研發商來說,或將成為致命傷。在11月成都“全球移動游戲開發者大會”上,游戲茶館記者看到成都某一研發團隊,拿著半產品開價200萬版權金。這數字背后,是他們真的認為,手游市場很缺產品,產品真的很好賣,心急著要看到回報。
行業被炒的背后,也吸引許多年輕人挺身創業,同時一些優秀的研發公司人才流失。在成都,400多個手游團隊中,不乏這樣的團隊,當然,這不全是壞的,但熱炒行業下,研發人員浮躁,要真正做出好產品就更困難。近日,游戲茶館聯系到2家手游研發公司,一家在綿陽,一家在宜賓,當問道為什么會選擇在那里創業,他們給出的答復竟然驚人相似,“不用擔心人才流失”。
無可否認,2014年,手游行業將得到進一步發展,但也毋庸置疑,行業將慢慢趨于理性。那時候,市場迷霧散開,被哄抬的行業浪潮退去之后,成都能真正站在沙灘上的研發商有多少?那時候,成都能不能在再出現一位行業大佬?游戲茶館不知,但是能說的是,要站穩腳跟,先要看清行業,冷靜地思考,避開深坑。那時候,是否會又冒充類似曾經的某媒體,把一個公司的谷底的原因,歸咎于領導者,再踩一腳?游戲茶館不知,但也必不做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