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府行為到民眾的自覺行動,如今生活在三江源地區的老百姓已自覺參與到了保護生態環境行列中,成為三江源頭的“義務美容師”。
寒冬時節,當一抹暖陽照在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加吉博洛鎮,街道上二十來名環保志愿者將沿途的垃圾一點點撿起,用實際行動扮靚三江源核心保護區這片生態“富集地”。
治多縣環保志愿隊發起人之一江文朋措說:“隨著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和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實施,青海的生態地位顯得尤為重要。生活在長江源頭我們有義務更有責任保護好‘中華水塔’,為下游人民提供干凈水源!
2017年6月2日,《三江源國家公園條例(試行)》經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并于2017年8月1日起施行,標志著我國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各項管理與保護工作今后將有法可依;
2017年7月7日,可可西里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面積最大、平均海拔最高、湖泊數量最多,并延續了大型哺乳動物大遷徙景觀的世界自然遺產地,實現了青藏高原世界自然遺產“零”的突破。
以保護優先理念推進國家公園體制試點
在如今的青海,生態管護員成為了草原上的一道靚麗風景,他們用雙腳丈量著腳下的土地,用實際行動保護著生活著的這片綠水青山。
雖然太陽當空照,而一陣陣肆意的狂風凜冽的刮著,絲毫不留“情面”。作為瑪多縣扎陵湖鄉的一名普通生態管護員,索索在開展巡護任務過程中說道:“草原是我家鄉,是我們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家園,保護好眼前這片草原,保護好三江源頭,我們都容不得半點馬虎!
如今在瑪多縣,共有2100余名草原生態管護員,不管刮風下雨還是風吹日曬,都穿行于黃河源頭的這片生態綠地上,為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盡職盡責。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區,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養育了江河中下游地區超過6億人口,是我國最重要的生態功能區之一,被譽為“中華水塔”。
當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為保護好三江源的綠水青山帶來良好的發展契機時,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的豐富內涵和精神要義,從全局戰略高度審視體制試點工作,緊鑼密鼓、全力推進。
2016年3月5日,《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正式印發;2016年4月13日,省委、省政府印發了《關于實施〈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的部署意見》,提出了“三步走”的“125”工作目標,即“一年夯實基礎工作,兩年完成試點任務,五年建成國家公園”。
2017年,我省先后投資10億元專項資金,重點實施18個保護監測設施項目、5個科普教育服務設施項目、12個門禁系統項目、13個森林公安派出所項目。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資7.5億元,占總投資的75%。
扎實推進三江源二期工程、濕地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項目。2017年,在國家公園范圍內組織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項目5大類共計8個項目,總投資4535萬元。治理黑土灘項目1個,草原有害生物防控項目2個,沙化土地防治3個。目前項目已基本完成。
同時,選擇瑪多縣扎陵湖鄉控澤村、治多縣扎河鄉馬賽村、曲麻萊縣葉格鄉紅旗村、雜多縣昂賽鄉年都村和可可西里索南達杰保護站開展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保護與發展體制機制示范村建設試點工作,為體制試點提供引領示范。
以體制機制創新推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
2017年2月18日,《關于健全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試點方案》中將三江源國家公園確定為健全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試點區;12月16日,三江源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局掛牌成立,標志著三江源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試點工作全面啟動。
2017年,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深入把握三江源生態系統的特殊性,全力開展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改革。2017年8月22日,《三江源國家公園健全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試點實施方案》得到正式批復。
同時,作為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試點工作的具體實踐,做好相關自然資源本底調查和監測工作至關重要。截至目前,在三江源國家公園范圍內的治多縣扎河鄉口前村、雜多縣阿多鄉多加村、曲麻萊縣曲麻河鄉多秀村、瑪多縣瑪查理鎮馬拉驛村開展草原確權承包登記試點工作。
為使得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推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組建了省、州、縣、鄉、村五級綜合管理實體,實現生態全要素保護和一體化管理,并對3個園區所涉4縣進行大部門制改革,徹底解決“九龍治水”和監管執法碎片化問題;同時,設立了玉樹市人民法院三江源生態法庭,為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
不斷優化重組各類保護地。遵循山水林草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對三江源國家公園范圍內的自然保護區、國際和國家重要濕地、重要飲用水源地保護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自然遺產提名地等各類保護地進行功能重組、優化組合,實行集中統一管理。
不斷完善生態保護機制,制定并落實了園區生態管護公益崗位設置實施方案。目前共有10051名生態管護員持證上崗,培訓、評估、考核等工作有序開展;并組建了鄉鎮管護站、村級管護隊和管護小分隊,構建遠距離“點成線、網成面”的管護體系。
以人才科技和資金支撐助推國家公園體制試點
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
當我省正在深入貫徹落實“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努力從經濟小省向生態大省、生態強省轉變之際,把加強人才科技支撐作為助推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有效途徑,通過不斷壯大人才隊伍,加強科技支撐,保護好三江源頭的綠水青山。
2017年,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不斷加強人才科技支撐,在青海大學生態環境工程學院開設國家公園專業相關課程,設立了國家公園專業班,首批具有藏漢雙語水平的82名學生已入班學習。
同時,舉辦了第一屆青海改革論壇——推進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邀請200余位知名專家學者,多角度、深層次開展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研究探討和交流合作,有力助推了體制試點工作。同時,三江源“天地一體化”生態監測等一批科研項目啟動實施,科技支撐力全面增強。
與此同時,2017年,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還積極引導社會參與國家公園建設,組織開展了《建立長江、黃河、瀾滄江流域省份合作協同保護三江源生態環境共建共享機制研究課題》,完成長江流域及黃河流域內部分省份的調研,并形成了《關于建立長江、黃河、瀾滄江流域協同保護三江源生態環境共建共享機制的建議》;啟動“健全中國保護地體系”的三江源子項目,將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列入該項目的優先內容。
2017年,當全省上下正在努力實現從經濟小省向生態大省、生態強省轉變之際,保護好綠水青山,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三江源頭,奏響了綠動青海的“集結號”……
記者快評
保護好我們的青山綠水
青海地處有著“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氣候寒冷、生態植被脆弱并不可復制,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保護好我們生活的這片綠水青山,這既是每一位青海人的義務,更是青海兒女時不我待的責任。
于全國而言,青海生態地位極為重要,這里有被譽為“中華水塔”的三江源,有阻止西部荒漠化向東蔓延的“天然屏障”青海湖,還有肩負著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祁連山,更有被稱為“人類禁區”而成了很多野生動物棲息樂園的可可西里……
2016年3月5日《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正式印發,2017年8月1日《三江源國家公園條例(試行)》施行。同年7月7日,可可西里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9月22日,祁連山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試點項目啟動……一系列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推進,無不說明著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對加快我省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美麗新青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深入貫徹落實“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努力實現從經濟小省向生態大省、生態強省轉變,青海就要做好生態“文章”,就要辯證處理好保護生態與發展經濟的兩相矛盾,找準青海經濟發展的自身優勢,在保護中實現發展,在發展中得到更好保護。
青海最大的優勢是生態,而發展的優勢也是生態。就要在生態上做好做足文章,根植綠色發展理念,發展具有高原特色的現代農牧業、藏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實現經濟又好又快可持續發展,讓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成為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美麗新青海的新時代的有效途徑。
從青海實際出發,把青海的生態優勢變為經濟優勢,讓生態文明碩果成為加快推進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美麗新青海的“推波器”,就要始終堅持尊重自然、保護自然、順應自然,始終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理念,采取最嚴格的生態保護政策,執行最嚴格的生態保護標準,落實最嚴格的生態保護措施,切實實現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目標,提供可持續發展的生態供給,以“四個轉變”推動“四個扎扎實實”落地生根,努力在建設生態大省、生態強省上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
一線故事
“廁所革命”刷新達日生活
“今年我們縣城變化最大的就是這8所新修的標準旱廁,使得縣城周邊的環境衛生得到了極大改善,我想等到七八月份,我們這里一定非常漂亮!边_日縣吉邁鎮丹瑪社區的居民才昂公保欣喜地說道。
原來,令才昂公保欣喜的是,坐落在黃河岸邊的達日縣,2017年著力推進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項目,目前全縣域內已建成44所標準旱廁投入使用,而僅縣城就有8所旱廁建成投入使用,極大地改善了達日縣10個鄉鎮的環境衛生整治,使得天更藍、草更綠、水更清。
達日縣委常委、副縣長朱翔告訴記者:“身處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域內,肩負著保護好生態環境的責任和義務,2017年我們先后整合項目專項和縣財政的一部分建設資金,積極推進‘廁所革命工程,目前已建成的44所標準旱廁已全部投入使用!
從前只要來過達日縣就一定會有深刻印象,那就是縣城東頭和西頭的兩所簡易旱廁,中間相隔的距離大概在1公里以上,既為出行的人們帶來了極大的不便,更重要的是影響周邊的環境衛生,給縣城的美觀整潔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面對這一情況,身為長期居住在縣城上的滿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作為一名生態網格員,他意識到長期下去對所居住的草原及流經的黃河水造成影響的嚴重性,所以2016年向縣政府反映了這一情況。
2017年,當“廁所革命”在達日縣拉開“大幕”,朱翔告訴記者,如今分布在縣城的8所標準旱廁呈立體網格狀分布,而且之間的距離大約就在400米左右,全縣最遠的一處建在了離縣城大約100公里以外的下紅科鄉。
據朱翔介紹,推進“廁所革命”這一民生工程實現生態環境保護,使得腳下的青山和綠水永葆生機,不斷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滿足牧民群眾的獲得感,切實滿足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對于達日縣城內居住的居民而言,今年惠及他們的又一大環境保護舉措就是修建了大約8公里左右的雨污分流管網。
去年7、8月份青海進入雨季后,已于7月份建成投入的雨污分流管網可是派上了大用場。對于丹瑪社區的居民們來說,因為他們的居住地地勢比較低洼,以前遇上下雨路面上總會有很多積水,給出行帶來極大不便,而且有時候降水量比較大時,雨水就順著地勢流進牧民家中,給生活帶來極大不便。
才昂公保說:“以前下雨的時候別人家進水了我們都會前去幫忙往外舀水,而去年自從雨污分流管網建成發揮作用后,只要逢上下雨天我們再也不用擔心了,真正的感謝黨感謝政府處處為我們老百姓著想!
在采訪朱翔時記者了解到,原來也是為了改善縣城的環境衛生,他們先后投資800多萬元實施的雨污分流管網自2017年4月份開工建設以來,大家緊鑼密鼓、加快工期,于2017年7月建成并投入使用,極大改善了從前污水橫流的現象,使得縣城的環境衛生得到了很大改善。
當跨熱河如一條潔白的哈達橫跨于達日縣城吉邁鎮時,一抹冬日傍晚的余暉照在了冰封的河面上,不斷改善全縣環境衛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用實際行動讓一江黃河清水向東滔滔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