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藏族史料記載,公元779年,藏王赤松德贊派達拉魯貢率兵摧毀了巴達霍爾地方勢力之后,從軍中挑選出九名將領率部駐扎在霍爾與藏區的交接處(今化隆一帶),屯墾守邊,從此定居在這里,逐漸演變為本地民族。他們的后裔稱為噶瑪珞,今化隆縣下六族中的一部分藏族,即為噶瑪珞后裔。十世紀初,朗達瑪滅佛,西藏僧人藏饒塞、約格瓊、瑪釋迦牟尼逃亡到化隆東部金源鄉丹斗地區。由于當時在那里有大量藏族.易于傳播藏傳佛教,故留居在那里。明朝中期,從后藏遷來一位部落酋長,稱“阿乃仁青家”,定居于今化隆縣塔加鄉游牧。后來生有三子,分別被安置在塔加、白加、尕洞三個地方。另據調查,今化隆查甫多部分藏族系明末清初從云南遷來,迄今稱“云南家”(《化隆縣志》民族章,1994年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大通縣的藏族,歷史也較悠久,F在主要居住在東峽、向化、樺林、朔北、寶庫等鄉。據調查,他們是明末清初由仙米(今屬門源縣)游牧遷徙而來,逐漸定居,并兼營農業,形成六族。這在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的《西寧府新志》中有記載:“大通衛大通川千戶曹通溫布所管六族。內:隆旺族,衛城(今城關鎮)東八十里、共八十戶,相連多隆族:興馬族,衛城東九十里,共九十戶,相連隆旺族;那楞族,衛城東一百二十里,共二十戶,相連向化族;向化族,衛城東北一百二十里,共一百戶,相連歸化族;歸化族,衛城東北三十里,共七十九戶,相連新順族;新順族,衛城北一百四十里,共一百戶,相連大同城!鄙鲜鱿蚧,今主要分布在向化鄉,共有人口388人;歸化族,主要居住在今代同莊、馬場、小龍園、茅兒刺坡,李家堡、下吉洼等村,以及樺林鄉的昌順、關巴。岡察莊、月茂莊、大莊、鐵童莊,共有人口 6968人。據當地老人說,他們的老祖先原在北山仙米一帶放牧,明末清初游牧遷徙到東峽鄉的南灘行政村,后來逐步定居。故當地群眾至今將此地叫帳房臺。青林鄉的棉格勒、雪里合、柳林灘、白土牙壑等村的楊、黃、赫、邊等姓藏族,是從海晏縣金灘、銀灘鄉遷來的(《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概況》,1986年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回族
回族為古籍“回回”民族的簡稱,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經濟、文化較發達的一個民族。青海高原的回族也是我省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僅次于漢、藏民族,而位居第三的主體民族。又是分布最廣的一個民族,真如歷史上所說的“元時回回滿天下”的局面。全省回族人口共有68萬多人(1999年數),占全省人口的13.7%,占全國回族人口的7.39%。
青;刈宓姆植继攸c同全國回族分布相似,是大分散,小集中的格局,與漢、藏等民族交錯雜居,往往在鄉自成村落,在城鎮自成街道,有大小不等的聚居區。主要分布在省內東部和東北部,在化隆、門源、大通、民和、湟中、貴德、祁連等縣和西寧城東區較為集中,在其他州、縣也有分布。新中國成立后,在回族居住集中的化隆、門源分別成立了回族自治縣,亦在大通、民和縣設立回族、土族自治縣。
關于回族的來源,可追溯到公元七世紀初。當時在東方出現了強盛的唐帝國,加上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宗教革命”,在政治上統一了阿拉伯半島,建立了強大的哈里發國家。穆罕默德常對他的弟子們說:“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碧聘咦谟阑斩辏ü叮担蹦辏,哈里發遣使節來唐,這是阿拉伯和中國外交史上第一次的交往,也為伊斯蘭教傳人我國并誕生回族提供了歷史條件。此后,中阿交往頻繁,據中國史書記載,自唐高宗永徽二年至唐德宗貞元十四年(651-798年)的147年中,阿拉伯和波斯(當時為阿拉伯部族之一)商人從海上東來中國經商,他們在廣州、泉州、杭州、揚州等地,在經商的同時,還修公墓,建禮拜寺而定居,成為我國回族來源最早的一部分。經五代至宋末五、六百年的發展,最盛時期留居中國的回族人數達到幾萬人,以后至十幾萬人。
最早來青海的回族,亦是在唐時由中亞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波斯的傳教士和商人由陸路來到西北地區的新疆,后經祁連山來青海地區經商、傳教,F在居住在西寧市東關和大通縣城關鎮的哈、丁、穆、白、海等姓的祖先,多為當時移居的阿拉伯和波斯人后裔,他們便形成青海東部及東北部地區的回族(《大通縣志》民族章,1993年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h石大倉鄉的鐵力蓋、文字山、官藏等地的馬姓回族群眾自稱是西寧城人,后定居在這里。甘都鎮唐寺崗村的回族,自稱其祖先是一位傳教士,初來時孑身一人,給當地藏族頭人放羊,并在藏族中進行傳教活動,后來娶藏族女人為妻,從此定居下來。群科鎮自古為軍事重地,先后設置過郡、州、縣等政權機構,人口集中,貿易繁榮,西域傳教士、商人經常在這里活動,并有一部分人從此定居下來,而融合成如今的回族(《化隆縣志》民族章,1994年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青;刈宓闹饕獊碓催在十三世紀初期(約南宋末期),1215年成吉思汗率蒙古軍西征,到1258年旭烈兀攻陷捷克巴格達,蒙古軍先后征服了蔥嶺以西,黑海以東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及中亞各族,這些人中有軍士、農民、工匠、官仕、商人、宗教職業者和學術人士,統編為“探馬赤軍”,安置在甘肅(包括今青海地區)、寧夏、河南、山東、云南、河北一帶屯聚養牧,即上馬備戰,下馬墾牧,參加了忽必烈統一中國的戰爭。至元十年(1273年),元世祖下令“探馬赤軍,隨地入社,入編民等!奔淳帪槊駪,進行農墾,并同當地漢、藏、蒙古、維吾爾族通婚,于是在長期相處的過程及社會經濟關系中形成了西北、西南及中原各地的回族。所以《明史》卷200稱“元時回回滿天下,及是居甘肅者甚多”。這就是說,元朝時期,包括今西寧、貴德、積石(今循化)、蘭州在內的甘肅境內就有為數眾多的被編入“探馬赤軍”的回回軍駐防屯墾。散居在西北的回族主要居黃河上游,從六盤山到寧夏、甘肅、青海東北地區的交通沿線和川水地區經商、農耕或養殖(《回族簡史》,1978年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如元代甘肅行省僉事薛都爾丁,本系西域“纏頭”,即新疆維吾爾人,明洪武四年(1371年),歸附明朝,因功授指揮僉事職,在今民和縣巴州一帶“封土司民”(《西寧府新志·官師·上司》),信仰伊斯蘭教。本姓也,其子孫也里只、也陜舍、也榮、也祥都世襲鎮撫,到也祥的兒子也珍,將“也”姓改為“冶”,遂遷居米拉溝。米拉溝包括今民和縣核桃莊、李二堡、唐爾垣、巴溝、東溝、西溝、松樹、新民、硤門等地方。冶土司家族初來民和的有兄妹八人,分別稱大房、二房、三房、四房、五房、六房、七房、八房。妹妹排行第七,招贅馬姓為婚。這個家族,逐步演變為回族,以后繁衍發展,人口興旺,現已遍及民和及樂都縣各地。乃至遷居今海北藏族自治州各地。次于冶姓的民和回族,是西溝馬家河的馬姓、涼坪馬姓,都是從河州(今甘肅臨夏市)遷來,F居馬場垣鄉團結、金星等行政村的回族,是來自苦魯(今甘肅永靖縣扶河鄉)。大莊鄉張、安、海、馬四姓回族,是來自甘肅水阜河十三莊(蘭州之北)。初來時100余戶,500多人,居隆治溝,后被左宗棠安置到這個山溝的。川口地區的大部分回族亦從甘肅永登及寧夏的海原、固原遷來(《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概況》,1986年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今西寧市南禪寺后的拱北碑文寫道;“天方圣裔故土,布覽巴尼爾卜都來海麻!边@是元代來青海死后葬于此寺大殿后的。這個“圣裔”是成吉思汗征服撒馬爾罕后,從伊拉克來到中國云南,以后又傳教于青海西寧的。
青海高原上更多的回族是在明、清時期實行“移民實邊”,隨軍而來和西北地區回族反清斗爭流落散居的。以及工匠走戶穿鄉和逃荒避難入境定居。相傳明洪武年間(1368-1398),南京珠璣巷居民因罪遷來青海,其中有不少回族,以張、王、李、趙四姓為多,以后散居于大通、門源、化隆等縣的回族聚居地區,同時,明初還將江右(長江東部)、淮泗(安徽北部)一帶居民大量遷來西寧一帶,其中有一部分回族。后又有數百回族因避戰亂從河西一帶流徙大通、在今城關、新城一帶筑堡蓋房、從事農業、手工業生產。今大通極樂鄉深溝村的“刀子匠”、良教鄉的“口袋匠”、橋爾溝的“沙罐匠”都是明代遷來的回族后裔(《大通縣志》民族章,1993年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清政府實行“移民實邊”政策,從甘肅的甘州(今甘肅張掖)、涼州(今武威)、河州(今臨夏市)等地遷來青海的人口中,回族占相當數量。如今大通塔爾鄉的“河州莊、臨夏巷、涼州莊”等村名,即由此而來。據當地人們說,回族中的“馬、黃、鐵”三姓都是從河州來的。又據甘肅《導河縣志》記載:“光緒二十年(1894年),東川(即東鄉)庠生杜融等100余戶遷于西寧后子河”,F在大通縣后于河村的大部分回族的祖先是河州東鄉人。以“馬”姓居多,至今還保存著東鄉口音(《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概況》,1984年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門源回族自治縣的回族,亦在清雍正年間朝廷實行“移民實邊”政策時,從河州、涼州、甘州等地遷到門源的,至今在該縣鄉村中還有些人被稱為“巴州人家”、“甘州人家”等(《門源回族自治縣概況》,1984年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刈遄灾慰h的回族,也是在清初從甘肅的河州、洮河(今臨譚),平番(今永登)等地遷來的。又如群科鎮回族馬德全一家,其祖先原先從河州東鄉的代池遷至今民和,后又遷至群科的,至今有100多年的歷史,家族已發展到三、四十戶。還有馬牙古一家是從甘肅河州南鄉的南陽坡遷到群科的,如今已發展到20多戶,也有100多年的歷史。
在清咸豐、同治年間(1851-1874年),西北各地回族反清斗爭被鎮壓后,大批陜、甘、寧的回族群眾,被迫流落到限定地區定居,如同治十二年(1873年),回族反清后,清朝大臣左宗棠曾將貴德、西寧等地的回族強行安置在今化隆、尖扎等地。在扎巴一次安置500多人(《化隆縣志),1994年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門源回族自治縣的部分回族也是由陜西回族反清斗爭失敗后,逃來青海的,一些人便在門源地區安了家(《門源回族自治縣概況》,1994年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民和縣馬場垣鄉、大莊鄉、米拉灣村的部分回族,是清同治年間甘肅皋蘭縣的回族也反清斗爭失敗后遷到今民和縣?仔占易迨菑母拭C永靖劉家峽大川村遷居民和的。馬營鎮陽山一帶的馬姓及川口果園村的蘇姓回族,原籍陜西風翔縣,均系陜西回族反清斗爭后的流落者,定居民和縣已有百余年歷史。
青海境內的回族還有在明、清以來因隨軍隨仕、經商、逃荒、避難從陜西、甘肅、寧夏等地陸續遷來青海東部各縣及門源縣等地定居的。如門源回族自治縣西灘鄉西馬場村的馬姓回族,因忍受不了封建官府和地方勢力的欺壓奴役,是從河州避難謀生而來(《門源回族自治縣概況》1984年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明代萬歷年間(1573-1620年),陜西大饑,有一部分回族逃荒到化隆地區定居。今化隆縣巴燕鎮、石大倉鄉等地區。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西北又遭饑荒,從甘肅臨夏等地大批饑民涌來化隆。故西寧府兵備道僉事楊應琚于乾隆四年(1739年)招集流民,以工代賬修筑了化隆扎巴、巴燕、甘都三座土城。并在巴燕戎城郊的加合爾、金家莊、韓家窯等地設置了回族聚居點。據傳,今巴燕北街回族劉氏先祖,祖籍南京,在修筑巴燕戎城時承修了東、西二座城樓,受到了當局嘉獎。西寧府發給黃紙牌照,并將秤行經紀權交給劉氏,世代承龔,直至民國中期始畢。清末民初,由于戰爭頻繁,饑荒連年,陜、甘及青海境內的回族亦陸續零星或小批向化隆境內遷徙。民國時期,青海大軍閥馬步芳為了籌集軍響,曾將化隆甘都水車、西灘及扎巴部分土地搶占為己有,便召集甘肅臨夏等地災民為佃戶,為其墾種,一次就安置了近百戶回族人家(《化隆縣志》·民族章,1994年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民國十八年(1929年),因馬仲英之亂,甘肅臨夏等地的許多回族逃到貴德地區避難定居。以后,又有甘肅臨夏、省內湟中、化隆的回族亦陸續來貴德境內經商、務農,先后定居的數量不少(《貴德縣志》·民族章,1995年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據《湟源縣志》記載:“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其(回族)先祖已居住湟源!兜ぶ尽罚吹じ翣枏d志——筆者)載:‘道咸年間(1821-1861)丹地已有回族數千戶’!问辏ǎ保福罚矗┛偨y劉錦棠、西寧知府鄧承偉將丹噶爾回戶盡數撥于西納川一帶交插……至今(1907——編者)丹地并無回籍!院笥謴奈鲗、河州、蘭州、四川、……寧夏、陜西、浙江、山西、河南等地陸續遷來一些回族!刈迦罕娨赞r為主,兼營工商屠宰等業”。
此外,與各族通婚也是青海高原回族人口迅速變化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