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孤煙。載著歷史,丹噶爾從駝鈴聲中走來;河湟春漲,丹噶爾朝霞滿天。走進這座歷史文化古城,聆聽“環海商都”曾經的喧鬧,褪色的瓦當告訴來者:時間沒有逝去,熬茶的芳香特質依舊,絲綢路上,丹噶爾依然是四海賓朋重游唐蕃古道的歡樂驛站。
1歷史,打開凝固的記憶
據史料記載,丹噶爾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間,建成于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距今有600年的歷史。城內修有城樓、腰樓、角樓、東西城門,還有倉門街、九間街、北街、南街、廟巷子、燈山樓兒街、隍廟巷子、西城壕、大巷道、南城壕等街巷,以及丹噶爾廳署、鎮海協營署、中軍督司署、千總署、把總署、演武場以及玉皇、火祖、孔子、關帝、財神、城隍、龍王等廟宇,還有義學、社倉、牌坊、祠堂等。整個建筑布局嚴謹、結構獨特、風格迥異;街巷格局,經緯交織、井井有條、主次分明。
漫步古城,一條寬約六米,長不足千米的街道便是當年的主街,連接著城隍廟、文廟、丹噶爾廳署、鎮海協營署等建筑群,是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湟源民俗集聚的地方,展示了湟源歷史發展脈絡和文化特色。
丹噶爾(藏語“東科爾”的蒙語音譯,意為“白色的海螺”)是湟源縣的舊稱,自古以來就是內地通往蒙藏牧區的門戶,是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農業區與牧業區、漢文化與藏文化的結合處,也是連接歐、亞、非三大洲的唐蕃古道和絲綢南路上的要塞,素有“海藏通衢”“海藏咽喉”之稱。
如今,青藏公路、青藏鐵路、315國道及西倒一級公路貫穿全境,位于西寧大旅游圈和青海湖旅游圈交會的丹噶爾古城,又成為通向“世界第三極”——青藏高原的平臺和青藏旅游線上的第一站。
2文化,萬里邊關亦崢嶸
獨特的地理位置,使丹噶爾成為商業、軍事、宗教、民俗等多元文化交融的重鎮,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據考證,自西漢以來,丹噶爾古城便成為商貿中心,唐王朝與吐蕃在日月山下設立了青藏高原上的第一個茶馬互市的商衢之地。明清時期成為當時西北地區最大的貿易集散地。史料記載,清嘉慶、道光年間,茶馬互市年貿易白銀總額達250萬兩,是當時西寧的六七倍。京、津、滬、晉、川等地的商人、工匠紛至沓來;英、美、俄也設立了泰興、仁記、泰和、怡和、居里、瑞記、美最斯、瓦里八大銀行辦事機構,開展商業貿易和金融業務。丹噶爾形成了龐大的漢藏貿易的“藏商(歇家)”隊伍,足跡遍及西藏、新疆、甘肅、陜西、山西、河北、天津等地。
到民國13年(1924年),丹噶爾商業貿易達到高峰,城內擁有大小商戶及手工業1000余戶,從業人員達5000多人,貿易總額白銀達到500萬兩以上,商賈云集,貿易興盛。
人們說,丹噶爾古城是一座文化之城,各民族在這里交匯融合,各種文化在這里相生相長,形成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一片瓦、一塊磚、一扇門、一頁窗,院落街巷無不包含著古老而燦爛的文化信息,是河湟文明誕生最早的地方。古城中留下了眾多名人詩詞、摩崖石刻、美妙傳說和排燈、剪紙、曲藝、羊皮繡等民間藝術,以及“花兒”會、朝山會、廟會、法會、祭孔、祭海等傳統文化活動,為古城的繁華增添了濃重的傳統文化色彩。
3湟源排燈燦爛華夏
2010年9月,上海世博園中人們圍在湟源排燈前,發出嘖嘖贊嘆聲。
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湟源排燈,是世博會青;顒又芷陂g,高原人民向來自世界各地的游人展現的藝術瑰寶。
“遠看像宮廷頭飾,近瞧是湟源排燈!边@是對湟源排燈最為貼切的比喻。遙想當年,夕陽西下,古城店鋪和洋行的門上懸掛起具有濃郁民族特點的燈箱式廣告招牌,燈火輝煌,大放異彩,吸引著絲綢之路過往的商客,并為他們指引前行的征途。如今的排燈便是這種廣告招牌的演變,可以說湟源排燈是中國最早的燈箱廣告。
據史料記載,湟源排燈起源于清代中期,發展于民國,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有著“青海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珍品”的美稱,排燈匯集木工、雕刻、繪畫、書法等各種藝術,具有很高的觀賞性。每年農歷正月十二至十六,在丹噶爾古城主要街道會上演一場高品位、大規模的湟源排燈展,為高原獻上文化藝術的饕餮盛宴。璀璨耀目的排燈,成為古城一道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風景線。
近年來,湟源縣把排燈作為打造文化湟源品牌的主要抓手,前后投資上百萬元,專門成立排燈研究研制開發公司,購置設備、搜集資料、完善檔案,培養排燈傳承人和新一代民間藝人,組織專家、民間藝人和能工巧匠,對傳統排燈開展了挖掘保護和藝術革新。湟源縣委副書記李國權說:“通過自身的民間藝術魅力及后人的保護傳承,湟源排燈一定會迎來更加輝煌的明天……”
4保護與重建,古城笑迎八方客
2006年7月,湟源縣委、縣政府重啟古城的保護性修復開發工作,為了體現城市文化脈絡,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促進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使當年“小北京”的繁榮景象重現于世,把打造“文化湟源”提到了戰略高度。
保護性開發的老街全部用青磚、灰瓦、白墻、朱紅柱廊等傳統用材和明清典型的七彩遍裝法彩繪。民居采用灰、白、朱紅三色飾面。造型上,用幾何塊體相互組合、錯落有致;在材質上,采用玻璃與磚墻的虛實對比,相互借景;在色彩上表達出傳統民居黑、灰、白的基本色調,使建筑布局與古老建筑格局相吻合。
2009年5月,丹噶爾古城景區正式開街,為湟源縣旅游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經過一年多的營銷,已形成規模。2010年,丹噶爾古城景區晉升為國家AAAA級景區,成為中國最具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目的地,為全縣旅游業的發展發揮著龍頭帶動作用。當年,丹噶爾古城景區總接待游客159.2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7263萬元。
今年以來,在湟源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古城景區堅持“理順機制、完善服務、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的發展理念,加快景區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建設,挖掘旅游資源潛力,壯大文化旅游產業,提升旅游業發展品位,充分發揮“唐蕃古道”和“古絲綢南路”的歷史效應,打造“夏都旅游圈”和“環青海湖旅游圈”的旅游戰略正在一步步付諸實施,特色旅游已為海內外游客留下不滅的烙印。
如今,游走在丹噶爾明清老街,亭臺樓閣雕梁畫棟、房屋建筑別具一格,店鋪林立、商賈云集,一派生機盎然的場景。丹噶爾煥發出無窮的魅力,讓人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