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噶爾,即藏語“東科爾”的蒙語音譯,意為“白海螺”,地處黃河北岸,西海之濱,湟水源頭,距西寧市50公里。
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在這里結合,農耕文化與草原文化在這里交融,唐蕃古道與絲綢南路在這里蜿蜒穿越,眾多民族在這里集聚交流,自古被譽為“海藏咽喉”、“茶馬商都”。如今,處于西寧大旅游圈和青海湖旅游圈的交集處的丹噶爾古城,又成為通向世界第三極青藏高原的平臺和青藏旅游線上的“第一站”。
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間,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進行了大規模擴建。乾隆九年(1744年),因丹噶爾路通西藏,逼近青海,邊隘聲息關重,為漢、土、蒙古、回并遠近番人交易之所,經西寧道僉事楊應琚奏請朝廷以高臺縣議裁主簿移駐。道光二年(1820年),因“商賈云集,事務繁雜”將原設簡缺主簿改為繁缺主簿,道光九年(1829年),又因貿易迅猛發展,設置丹噶爾廳。距今有600多年歷史的丹噶爾古城,是中國西部重要的經濟文化樞紐和軍事重鎮,也是一座古老的歷史文化名城。
據《西寧府新志》記載,古城建筑群落布局嚴謹、結構獨特、風格迥異;街巷格局,經緯交織、井井有條、主次分明。如今,漫步在古城街巷,那亭臺樓閣,雕梁畫棟,依稀可見當年的繁華與氣派。
古城布局嚴謹的建筑結構,經緯交織的幽幽街巷,結構獨特的民居院落,氣勢恢宏的寺院廟宇,保存完整的“歇家”商號,風格迥異的湟源排燈,無不承載著厚重的多元文化信息,展示著邊塞古城發展的壯麗畫卷,體現出濃郁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及農耕文化與牧業文化交匯融合的奇異景象。
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百年的商業貿易,創造了色彩斑斕的民族文化,使丹噶爾成為商業、軍事、宗教、民俗等多元文化交融的重鎮。
丹噶爾古城不僅是一座商貿要地,也是一座軍事重鎮。據記載,古城修筑后,同年設丹噶爾營,駐扎參將一員,千、把總共三員,建參將署一、千總署一、把總署二,及演武廳、軍火庫、火藥局、草場各一、廒倉二十間。道光三年(1823年),由于軍事需要,將丹噶爾營升格為鎮海協營,駐副將一員,負責環青海湖等地的軍務,并保證丹噶爾商業貿易的正常進行。
丹噶爾古城還是宗教勝地。古城得名于著名的藏傳佛教寺院東科爾。清順治五年(1648年),東科爾寺從西藏遷至古城東百米處,成為青海和西藏聲名遠播的寺院。以后隨著商業貿易的發展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古城內又修建了城隍廟、金佛寺、火祖閣、玉皇廟、關帝廟、財神廟、北極山群廟、清真寺等,這些寺院廟宇建筑宏偉,布局嚴謹,刻鏤精致,壁畫精美,彰顯出無窮的神秘魅力,同時也把儒、道為核心的漢文化,以藏傳佛教為核心的藏文化和伊斯蘭教為核心的回族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
丹噶爾古城又是一座文化之城,多個民族在這里交匯融合,多種文化在這里相生相長,形成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一片瓦、一塊磚、一扇門、一合窗,院落街巷無不包含著古老而燦爛的文化信息。而且古城中留下了眾多名人詩詞、神話傳說和排燈、剪紙、曲藝、羊皮繡等民間藝術,以及“花兒”會、朝山會、廟會、法會、祭孔、祭海等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為古城增添了豐厚的文化內涵。
隨著時代發展,商貿中心地位的轉移,丹噶爾古城日漸蕭條。為了建立有特色的城市景象,延續古城文脈,吸引旅游投資,湟源縣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開展對古城的保護性修復工作,旨在將丹噶爾古城打造成為集獨特的民俗文化、飲食文化、商業文化、軍事文化、宗教文化和獨特的建筑藝術為一體的文化古都和兼有餐飲住宿、休閑娛樂、旅游觀光、商貿交易功能的環湖旅游目的地,夏都西寧旅游圈和青海湖旅游圈上的重要節點,展示農耕文化與草原文化交匯融合景象的平臺。
這項以恢復重現昔日“茶馬商都”風貌的工程,以全長800米的丹噶爾大街和豐盛街為主,貫穿城隍廟、丹噶爾廳署、文廟、商號店鋪、火祖閣等建筑,在保護原有建筑的基礎上,分為文物展示區、旅游購物區、餐飲休閑區三大功能區,修復新建了入口廣場、文廟廣場、火祖閣廣場、東西城門、3個牌坊、4處民俗宅院、博物館、民俗展館、丹噶爾廳署、洋行、文廟、昌耀紀念館、羌笛樂宮演藝大廳、火祖閣等主要景點及600多間店號商鋪和具有濃郁民族文化特色的石碾、石磨、皮影戲、巡捕、駝隊等反映當地文化特色的人物、場景等小品景觀,并用湟源排燈代替街道、店鋪等照明設施。目前,已完成投資近7千萬元。
漫步在初具規模的丹噶爾古城,人們似乎又看到了車馬擁擠、店鋪林立、商賈云集、一派盎然生機的場景。
古老的丹噶爾是輝煌的,今天的丹噶爾依然會充滿無窮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