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人云,峭壁對峙,層巒疊嶂,巍峨蒼莽,幽深秀麗的金山,因山腰有圣姥廟,故又名金娥山,當地群眾皆稱為娘娘山。大通古八景之一"夕照流金"即指此山。
據史料記載,公元609年(隋大業五年)隋煬帝率軍及文武百官、嬪妃和各種服役人員約10萬之眾巡于河右(河西的別稱),親征吐谷渾。五月進入西平(今西寧市)以北的長寧谷,在金山(叉名金娥山)大宴群臣。后北進圍吐谷渾于覆袁川(今門源境內),命元壽南屯金山。又據《青海歷史紀要》謂:"煬帝胞姊樂平公主(即前北周天元皇后)隨行殂于金娥山,后建圣姥廟,溝以廟名,呼為''廟溝''。"圣姥廟因年久失修,遂致倒塌,后人稱此廟基地為"塌廟臺"。
從西寧出發,循寧張公路北上,行至大通縣新城鄉廟溝口,婀娜多姿的娘娘山便以她橫空而出、雄偉挺拔的氣勢,橫貫天宇。復前行,她又以碧透的山體,盡染的山巖,多姿的奇峰展現在眼前。久居鬧市的人,置身于這個深邃靜謐的綠色峽谷,猶如步入一個夢幻般的童話世界,無不被其寧靜、奇妙的氛圍所陶醉。道旁悠悠溪流清澈見底,時而如滾珠濺玉,奔騰而下,時而匯一泓晶瑩,閃爍萬點金光,兩邊青山隱隱,猶如一條蒼蒼莽莽的綠色長龍,蜿蜒起伏,升騰而去。山腳下依山傍水之處,鑲有小橋流水,農家村落,塊塊農田,那沁人心脾的清新芬芳,回蕩空中,滿目新綠綿延不絕,流向遠方。步入勝境,寧靜的山谷多姿多彩,變幻莫測的天氣,時而明朗,時而生出一縷纏綿輕柔的自云薄霧,把游人引進了無窮遐想之中,
娘娘山,你是樹的世界,花的海洋.鳥的樂園;如母親那樣安詳,慈愛;如仙女那樣俊秀,多情。這一切怎不使人如癡如醉!當你進入遮天 蔽日、陰森肅穆的老林時,那怪石嶙峋的峭壁就像刀削斧劈。在這林木疏密相間、茵茵綠草野花斗艷的平地或潺潺奔流的溪水傍,搭起白色帳房,燃起團團篝火,真是一幅巧奪天工的美妙風景畫。那一處處宰羊煮肉、炒菜燒茶、準備風味野餐的人們,還有那爭先恐后地鉆到叢林中拾蘑菇、揀野蔥、摘野花、逐野兔、捉蝴蝶的姑娘和小伙子們,使寧靜優雅的自然景致增添了幾多生機和靈動。
在這天然的林海松濤和碧草流水中尋勝探幽,有時茂林如屏,峭壁當前,令人有"山重水復疑無路"之感,然而當你在迂回曲折的羊腸小道攀登時又會峰回路轉,頓生"云開別有天"的情趣。有時突然問晴天外灑下陣陣細雨,拂落在臉上頓覺清新涼爽,有時一股白蒙蒙的水霧從懸崖間噴薄而出,飄游于峰頂山腰,只能聽到游客尋朋呼伴的聲音,卻看不見近在咫尺的人影,忽而又云開霧散,明麗的陽光照得古木添新,綠樹滴翠,使人眼目一新。登上山頂極目遠眺,只見南面聳立在西寧市鳳凰山上的南禪寺和土樓山上的北禪寺,還有那幢幢高樓、插入云霄的高大煙囪,都隱約可望;那東起甘肅永登經互助邊灘、南門峽、大通元朔、橋頭、新城等地蜿蜒至湟中的明長城(俗稱古邊墻)似一條巨龍,蜿蜒起伏,直至貴德。北邊的大坂山壁立萬仞,山頂白雪皚皚,山腰云霧縹緲。環顧四周,但見娘娘山麓自北向南,崗陵起伏,有若龍騰霄漢,好比鳳凰展翅。登臨此山,真有"一峰拔地起,四望眾山小"之感。就連對面聳立在北川河畔、巍峨壯觀、久負盛名,被人稱為"仰半肚兒摸著天"的老爺山,霎時也顯得低矮了許多。俯視山下,縣城橋頭鎮的全貌盡收眼底,只見鎮上高樓櫛比,周圍工廠林立。傍山依水,風景如畫的一座座村莊,錯落有致;翠綠欲滴的垅垅田野,舒緩平坦.即將成熟的莊稼涌波推浪。四周草山牧地上,肥壯的牛羊歡奔亂跳,遠處鳥啼雞鳴,聲聲動人心弦;近處蜂飛蝶舞,讓人目不暇接。
山上還有一湫池,久旱不涸。在陽光的折射下,五顏六色的野花,千奇百怪的雜石,與池周水汽形成的光環相映成趣,五彩繽紛,光耀奪目。此情此景,使人流連忘返。民國8年(1 919),當時的大通縣知事合肥人劉運新,在《大通縣志》中對娘娘山曾作過絕妙的描繪:"九面芙蓉,巍峨萬仞,夕陽西照,輝接云霄,射目光芒,流丹映碧。"
娘娘山不僅風景秀麗,山下還埋藏著豐富的礦藏。在娘娘山麓,北起良教鄉干溝村,南至橋頭鎮,廣闊的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煤層,從明代洪武年閭至今已開采了600年之久。娘娘山麓斜溝、崗沖等地還埋藏著大量的石英石,蘊藏量達2.8億噸之多。自1978年起已開始開采。它們都是發展大通縣工業的重要原料和燃料。娘娘山區的水利資源也十分豐富,位于崗沖鄉的中嶺水庫,總庫容為98萬立方米,其下游的景陽水庫,總庫容197萬立方米,為景陽川發展農牧業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灌溉條件。
喜看今日娘娘山,山色盈瑞氣,平林添異彩。如今,當地群眾籌資在"塌廟臺"舊址座北朝南重修了"金山圣姥廟",雕粱畫棟、飛檐斗拱,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內供彩塑神像各具情態,形象逼真。還有"三官廟"、"山神廟"、"雷祖廟"等不一而足,均塑有佛像,且回廊畫壁,十分壯觀。出廟門沿階而下,在廟東百米處又新建了山門。每年"六月六"期間,都在這里舉行規模盛大的廟會,四面八方的游客摩肩接踵.絡繹不絕,悠揚的"花兒"此起彼伏,歡聲笑語滿山遍野,整個娘娘山充滿了歡樂、幸福、祥和的氣氛。當你陶醉于濃蔭蔽日、翠綠欲滴的山林之中,或駐足于嶙峋怪石之間,或止步于洶涌山泉之旁,或小憩于豐草綠褥之上,或靜思于蒼松翠柏之下,將會浮想聯翩,情思難以自禁。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那治窮致富的春風、改革開放的甘露,滋潤了這里人們的心田,那激人奮進的"九五"計劃和20lO年遠景目標規劃,恰似火種,點燃了這里人民閃光的理想和信念。人變山也變,高山換新顏。今日的娘娘山,正以她嫵媚的玉面,秀絕的倩影,真摯地歡迎四面八方的游客,熱情地接待來自五湖四海的賓朋,為振興大通經濟,強縣富民譜寫新的篇章。
塌廟臺一塌廟臺位于娘娘山的半山腰,距山門約3公罩。據史料記載,公元609年(隋大業五年),隋煬帝率軍及文武百官、嬪妃和各種服役人員約十萬之眾巡于河谷(河西的別稱),親征吐谷渾。五月進入西平(今西寧市)以北的長寧谷,在金山大宴群臣。期間,隋煬帝的一愛妃因受不住青藏高原的寒氣,卒于金娥山。隋煬帝萬分悲傷,恰在此時,不知從什么地方毪來了無數的白蛾落滿了葬地,隋煬帝認為是"天地吊唁之兆",凼之把金山改名為"金娥山"。后來隋煬帝西征勝利,起兵東還時,留兵吏駐扎在長寧為地方官,并讓兵吏在金娥山挑選雄偉秀麗的地方修建"金山圣母廟"以示紀念。后因年久失修.遂致倒塌。人們便把這里稱為"塌廟臺"。